close
以下文章轉自"全方位憂鬱症防治手冊"一書中最後二小章節,
作者:楊延光/鄭淑惠
出版社: 張老師文化
希望和所有無論我認識與否的人以及身旁有憂鬱症患者的家屬一起分享.
作者:楊延光/鄭淑惠
出版社: 張老師文化
希望和所有無論我認識與否的人以及身旁有憂鬱症患者的家屬一起分享.
新秩序的開始
憂鬱症迫使人正視生死,落到生命最低點,突然清醒自問:我要的是什麼? 一股清晰的決斷力油然而生,疾病確實帶來生活的危機,卻也可幫助患者開展另一轉機。因為它使原本模糊的生活有了清晰的視野,覺知"有限"才是生命真正的樣貌,於是揮霍生命開始懂的簡約,學習珍愛眼前所擁有的,生命的優先順序有了拿起與放下之別,對事情的理解也出現變化,選擇更開闊、包容地面對人生,接受歡喜的祝福,也承接悲傷的歷練;接受平安的喜訊,也接受疾病的磨練,疾病的出現正是一個新秩序的開始,也是幸福的起點。
憂鬱症迫使人正視生死,落到生命最低點,突然清醒自問:我要的是什麼? 一股清晰的決斷力油然而生,疾病確實帶來生活的危機,卻也可幫助患者開展另一轉機。因為它使原本模糊的生活有了清晰的視野,覺知"有限"才是生命真正的樣貌,於是揮霍生命開始懂的簡約,學習珍愛眼前所擁有的,生命的優先順序有了拿起與放下之別,對事情的理解也出現變化,選擇更開闊、包容地面對人生,接受歡喜的祝福,也承接悲傷的歷練;接受平安的喜訊,也接受疾病的磨練,疾病的出現正是一個新秩序的開始,也是幸福的起點。
有一個常被問起的問題: 如果明天就離開人世,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將這個問題改成:走過憂鬱深谷,什麼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世界上太多吸引,當我們有許多時間與精力,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做,卻不盡然是自己的最愛,也許只是一時興起或遵循社會潮流,耗盡了大半的體力與時間,一旦追求到了,又不禁納悶這真的是自己要的嗎? 面對疾病、衰弱或死亡將屆,我們手上的時間變得那麼有限,需要過濾慎選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經過逐一釐清、放下,才會有機會見到真實的自己,誠實地接納自己的所有,掌握真正想要的方向,敢於面對自己,就不再迷糊地活著! 當透過重大危機的磨練帶來的生命功課,迫使人心須選擇決定什麼才是生命中的最重要。千錘百練的經驗看似辛苦、艱難,何嘗不是生命的另一項恩賜?
世界上太多吸引,當我們有許多時間與精力,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做,卻不盡然是自己的最愛,也許只是一時興起或遵循社會潮流,耗盡了大半的體力與時間,一旦追求到了,又不禁納悶這真的是自己要的嗎? 面對疾病、衰弱或死亡將屆,我們手上的時間變得那麼有限,需要過濾慎選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經過逐一釐清、放下,才會有機會見到真實的自己,誠實地接納自己的所有,掌握真正想要的方向,敢於面對自己,就不再迷糊地活著! 當透過重大危機的磨練帶來的生命功課,迫使人心須選擇決定什麼才是生命中的最重要。千錘百練的經驗看似辛苦、艱難,何嘗不是生命的另一項恩賜?
我們願意面對「有限」與「真實」,原本茫然、恐懼的無力感便轉化成具體的力量。危機使我們看見自己潛藏的能力,那並非來看事前的訓練或教導,而是願意轉化對苦痛的認知所獲得的動能,重新詮釋生命意義而得到的力量。相信在這段苦難中我們所要學習的功課,就是面對現實,謙卑地看見人的有限,不再逃避,就會看見我們身上的力量。
回到謙卑的原點
回憶過往,家人從第一次開始覺得患者不對勁、懷欵醫師的憂鬱症診斷,到可能經歷患者意圖自殺,甚至發生自殺後,原以為疾病就這樣毀掉原有的生活,現在仍安然無恙地活著,没有被疾病就這樣毀掉原有的生活,能走過憂鬱症風暴的這份特有力量,没有人能從他們身上奪走。也許家屬還是不覺得自己有何能耐,也許還是含著眼淚、心中愁苦,請記得,繼續走下去就展現了無比的勇氣。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Rollo May)說:「對失落最有力的回應,就是繼續活下去,勇氣並非取消絶望,而是即使絶望伴隨在身邊,也有繼續前進的能耐。」這是多麼令人感動又真實的一句話。
疾病確實改變了家人原本平順的生活,卻透過另一種方式看見生命的有限,選擇真實地活在當下,該珍惜的就感恩惜福,該相愛的不要錯過,學會對自己誠實、疼惜自己,這就是疾病帶來的生命功課。
疾病也逼使我們回到謙卑的原點,無法藉由外的一切虛張聲勢,誠實地看見自己在逃避什麼。再強壯的英雄遇上開刀,也只能平躺在病床上。疾病讓我們看見最真實而脆弱的自己,這不是要人們捨棄醫學治療,而是以更寬廣的靈性來看待疾病的意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